此人30万美元收购一书,以450万美元转让博物馆,
发布时间:2024-01-06 12:35来源:undefined点击:
这个老人就是有“中国古董教父”之称收藏家安思远(Robert Hatfield Ellworth)。
安思远的收藏范围非常广,包括从上古青铜器、碑帖、明清家具、中国近现代书画到东南亚艺术,但最大的建树还是收藏明代黄花梨家具,因此被称为“明朝之王”。
曾于2011年赴美登门采访安思远的上海第一财经频道制片人项立平回忆,“安思远的家犹如一个东方艺术的殿堂,房间每一处都布置着各种东方文物”。
8月5日晚,资深艺术品市场顾问梁晓新发布微信朋友圈,认为安思远的离世代表“西方收藏中国艺术的时代即将结束”。
梁晓新特别提到:“多数中国人认识安思远源自两件国宝级作品:五代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和北宋拓《淳化阁帖》祖刻本4卷”。
五代彩绘浮雕武士石刻是安思远在港澳地区购买的,2000年,他发现这是一件被盗文物,于是主动与中国政府取得联系,并迅速无偿捐赠中国政府,后来这尊国宝级石雕被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。
对于北宋拓《淳化阁帖》祖刻本4卷,其中经历的故事颇为曲折。
《淳化阁帖》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。
什么叫所法帖?
即通过双钩描摹,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刻在石板或木板上,再拓印装订成帖。
北宋淳化三年(992年),宋太宗赵光义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,命翰林侍书王著,甄选、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,故名《淳化阁帖》(又名《淳化秘阁法帖》,简称《阁帖》),共十卷。
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,二、三、四卷为历代名臣书,第五卷是诸家古法帖,六、七、八卷为王羲之书,九、十卷为王献之书,共四百二十帖。
不难看出,《淳化阁帖》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,因此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“丛帖始祖”。
《淳化阁帖》一出,不但开启了官刻丛帖之端、确立了王羲之的“书圣”地位,更是主宰了中国书法的发展方向。
元赵孟頫《松雪斋文集•阁帖跋》记:“淳化中,诏翰林侍书王著,以所购书,由三代至唐,厘为十卷,摹刻秘阁。赐宗室、大臣人一本,遇大臣进二府辄墨本赐焉。后乃止不赐,故世尤贵之。”
宋太宗曾将《淳化阁帖》拓本分赐给亲王大臣,但不久就停止赏赐,故此帖在当时已经非常珍贵、难得。
宋仁宗庆历年间,宫中意外失火,拓印《淳化阁帖》的全部枣木原版不幸惨遭焚毁,因而初期的拓本就被视为珍宝,价值连城。
甚至,有人认为,《淳化阁帖》祖刻拓本已经无存于世了。
于是,南宋时刊刻于泉州的泉州本《宋拓淳化阁帖》被奉为绝世珍宝。
由于泉州本《宋拓淳化阁帖》的主持人为庄夏,故又称“庄夏刻本”。
民间对“泉州帖”附会了许多传奇说法。
按照明代陈懋仁《泉南杂志》的说法,是南宋末帝赵昺在元军攻入临安时,不忘携“阁帖”石刻出逃,后埋于泉州。该石刻虽湮没地下,仍“时出光怪”,以致“枥马惊怖”,因而得以发掘出来重见天日,称“马蹄真迹帖”。
该说法虽然离奇,但专家考证,“泉州帖”为《淳化阁帖》祖本的早期翻刻本那是没有任何疑义的。
时至今日,传世“庄夏刻本”仅存两部,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。
刊刻于南宋的泉州本已是如此珍稀宝贵,则祖刻拓本的价值就不言而喻了。
尽管很多人认为,世间已经没有《淳化阁帖》祖刻拓本了,但还有一些专家、学者不死心,苦苦追寻。
上海博物馆首任馆长徐森玉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开始多方探寻《淳化阁帖》祖刻拓本的去向了。
《淳化阁帖》祖刻拓本流传有序,脉络分明。
原为南宋王淮、贾似道等收藏,元朝被大画家赵孟頫收藏,入清为诸多大收藏家孙承泽、安歧、李宗瀚、李瑞清等递藏。
现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说,曾有人报料,称世上尚存有一部完整的北宋祖刻《淳化阁帖》,其中9卷藏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,1卷藏于上海图书馆。但副馆长汪汪庆正经过反复查证研究,发现这10卷《淳化阁帖》不是最早北宋的祖刻拓本,而是南宋绍兴国子监刻本,是根据祖刻本翻刻的,时间上还是比祖本晚了100多年。
《淳化阁帖》祖刻拓本是不是真的绝迹于世了呢?
完整的《淳化阁帖》祖刻拓本应该是没有了,但上世纪八十年代,有残本4卷出现在香港的一次艺术品拍卖会上,当时的出价是30万美元。
上海博物馆当时拿不出这样一笔巨款,汪庆正不断劝说一位香港藏家将之买下,以使宝贝留在中国人手中。
但是,财大气粗的美国人安思远一下子就把宝贝揽走了。
中国近代书法界的泰斗人物启功先生知道此事,痛心得几乎呕血,他说:“我不见真本,死不瞑目!”
为此,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期长达十年的时间里,启功先生通过北京故宫博物院联系安思远,诚邀其携祖刻《阁帖》带到北京进行特别展览。
1996年,安思远终于应邀前来,一时间,中国书法界引为盛事。
安思远的《淳化阁帖》虽然只有四、六、七、八这四卷残本,但其是目前公认仅存的祖刻拓本的孤本,而六、七、八卷又是书圣王羲之书法,无疑是世上珍稀的无价之宝。
1996年9月10日,《淳化阁帖》祖刻拓本及安思远收藏的其他碑帖珍品一并在故宫博物院开幕展出。
启功先生和故宫博物院的保管部副主任梁金生等人都兴奋莫名,但一想到月底展出结束,安思远还是要带着《淳化阁帖》祖刻拓本离开的,心里就被猫挠一样,极其难受。
有没有办法让安思远把阁帖留下来?
大家殚精竭虑,苦思冥想,却计无所出。
9月27日,在首都机场航站楼,时任国家文物局外事处主任王立梅为安思远送行,憋了许久,看着宝贝即将登机,再也忍不住,冲口而出,问安思远:“阁下是否有意出售《淳化阁帖》?”
安思远狡黠地笑了,说:“《淳化阁帖》绝不出售,若用故宫的朝珠等珠宝来换是可以的。”
啊?!这安思远的机心好重,原来,他也觊觎着故宫的珠宝呢。
实际上,安思远无儿无女,其本身已有海量财富,对钱的兴趣并不浓厚,另外对中国书法也一无所知,根本就是门外汉,能满足他需求的,就是故宫的珠宝古玩。
但是,故宫的珠宝古玩又不属于王立梅的,她哪作得了主?只好回答,此事必须向博物院汇报再作答复。
安思远因此欢快地说:“在未收到文物局的信函前,我绝对不处理淳化阁帖。”
听了王立梅的汇报,故宫专门召开了讨论会。
换不换,拿什么换?
有人说拿重复的藏品换,有人主张用九龙壁的瓷器换,还有人希望做工作,让安思远捐赠。
也有人不同意换:“我们不能心存侥幸。一般的东西交换,他不干,好东西换走了,咱们也没有了,那怎么行?”
启功先生对此不置可否,梁金生却是坚决反对交换的。
梁金生说,我注意到安思远手上的那枚翠戒成色极好,那是“宫里也没几件儿”的好东西。由此可知,用一般之物交换,安思远一定看不上。况且,“他那儿是藏品,咱们这儿也是藏品,他那儿重要,咱们这儿就不重要了吗?”
此前,梁金生还专门把故宫库藏的珍宝类文物1120件,各类朝珠247件挨个儿整理了一遍。他的最后结论就是:“博物院是以文物为其生存的根本。”因此,以文物换文物,“不可取”。
不换?那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宝贝孤悬于海外吗?
不!梁金生斩钉截铁地说,我们买。
买?一方面,故宫的文物征集费有限,而且,这一年初夏,梁金生代表故宫购入一副清宫旧藏的元代法书,是500万的价格,分三次付,这会儿还没付清呢。另一方面,安思远已明确表示“卖是不可能卖的,这辈子都不可能卖”,那我们怎么买?
梁金生说,钱的方面可以慢慢想办法,至于安思远卖与不卖的态度,只要“功夫深,铁杵磨成针”,有条件要买,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买,发挥软磨硬泡精神,一定会成功。
事实证明,梁金生的想法是完全正确的。
从1996年开始,到2003年,中国方面不断派人向安思远进行软磨硬泡。
2003年4月,还是王立梅出面与安思远进行洽谈,安思远感动于故宫方面的诚意,而且自己也已年近垂暮,去日无多,终于答应以450万美元进行转让。
安思远非常大方地说,美国大都会博物馆、比利时的博物馆、日本的藏家以及中国的拍卖行等都想要这一个《阁帖》的,出价远高于450万美元,但是,《淳化阁帖》是中国的宝物,还是让它回归故里吧。
王立梅回国后回忆,安思远的家几乎是座博物馆,“地上铺的是中国清代有瑞龙图案的宫廷地毯,唐代石刻思惟菩萨坐在依墙的条几上,色彩鲜活的元代道教壁画嵌在墙上,长条茶几上是东汉一组青铜车马,唐代陶俑静静立在门旁,明清绘画随处可见”。
安思远自己也一再强调:“我或许不是最伟大的亚洲艺术品商,但一定是最富有的。”安思远这样评说自己,除了富可敌国的藏品,更多的可能在强调他内心的富足。
无论怎么说,450万美元还是一个天价。
最后是上海博物馆凑足了这笔数,终于喜迎国宝回归。
“我们为什么要花450万美元买这4卷东西回来?”汪庆正解释说:“现在国内各种版本的《淳化阁帖》,都是真正《淳化阁帖》的子子孙孙。如果这世上有一套完整的北宋祖刻本的《淳化阁帖》,那么,我们花450万美元买那4卷东西回来就不值,但是没有!”
汪庆正还说:“在唐太宗的时候,王羲之的书法有3000卷,到了宋太宗时只有160件,今天全世界真真假假的王羲之(其实都是摹本)加到一起,仅有20件。可见中国文物流失之快。如今一个雍正粉彩花瓶都可以卖到4000多万元港币。这4卷《淳化阁帖》是中国帖学的祖宗,其历史价值、文化艺术内涵远胜那4000万的雍正花瓶。如果不买回来,那么中国帖学之祖就不在中国。”
《淳化阁帖》祖刻拓本回来了,安思远也成为了中国的好朋友,这之后,他每次来中国,都会收获一片赞誉声,并得到了中国人的热烈欢迎。
陪伴安思远度过他生命最后的是他的日本管家,那是他最信赖和爱戴的人。
安思远没有子女,很早就立有遗嘱,筹划着在死后将自己的东西拍卖出去,他还经常告诉别人,最后一件拍品肯定将是他手上戴的这个完美无瑕的翡翠戒指——这也是梁金生曾惊艳的戒指。
然而,安思远的这枚翡翠戒指最后并未上拍,而是送给了这位日夜陪伴他的管家。
“家具定制网”的新闻页面文章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、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。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 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,客服邮箱:html5sh@163.com,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 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