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籍设计师宁成春:传统文化中有太多东西需要
发布时间:2024-01-05 22:36来源:undefined点击:
《陈寅恪的最后20年》《金庸作品集》《锦灰堆》《明式家具研究》《自珍集》《傅山的世界》……这些脍炙人口的精品名作均是通过宁成春的装帧设计从作者、出版社传递到读者手中。作为三联书店独立建制后的第一任美编室主任,宁成春的书籍设计奠定了三联书店独特的简劲、朴素、庄重、富有人文气息的装帧风格。在从事出版的六十余年时间里,他秉承诚心正义、服务读者的信念,历经铅印时代到现代印刷的变革,总共设计了一千五百多种图书。如何设计一本书?在新书《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》中,宁成春用漫长的职业经历给出了自己的回答。
《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》
宁成春 著
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
广告设计师就要忘掉自我
文|宁成春
我在出版社工作了三十七年,2002年退休,从“美术馆东街”退到“潘家园”,有个小小的工作室,继续设计图书,继续跟印刷厂打交道,后来因为身体状况关闭了工作室,但还是陆续有朋友请我来做设计,一直没有中断,做到今年已经八十岁了,可以说与出版打了一辈子交道。这个过程中,我交到了很多印制工艺技师朋友。没有他们高水平的发挥,我将一事无成。
我比较喜欢自然的、民间的、人文的东西。现在的设计存在着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:一是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不够;二是作品脱离群众和生活。以前的设计都是密切地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,比如宋代磁州窑的瓷器,很自然。美不是强加上去的一种理念、一个意识形态,美是按照自然法则创造出来的。在强调个人以后,就会过度地重视设计师自己,而忽视设计对象和广大受众。
在做一本书的设计时,一定要想想心中是否有读者,想象一下读者拿起这本书后是怎样的感觉。而且做设计时的心态也特别重要。先辈们只是去想如何把产品做得健康、实用、结实,图案也是师傅教给徒弟几代人传承下来的,徒弟天天都在画,生活中有了感受,心中就有这个图案,不是用意识去做,而是无意识做出来的,所以很自然。
日本资深设计家、教育家臼田捷治看过第八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览后,在讲演中温和地说了这样一段话:“一位作者经历几年、十几年,甚至几十年的努力写成一本书,作为设计师在设计这本书的过程,不可以把自己的东西夹在里面,否则是对文本作者的极大不尊重。”他批评的,是书籍设计中“过度设计”“表现自我”的倾向,应该引起当下装帧设计界的极大关注,反思、总结我们所遵循的方向,倡导新颖、简朴、平实、忘我的作风。
书籍设计中,应该淡化设计师个人的风格,强调书本身的个性。不同的书有不同的形态,不同内容的书有不同的处理手段,一定要多样化,不要强调共性,设计家和画家还不一样。当然真要做到并不容易。观念、手段都是为这本书的个性服务的,过去我们的共性太多,个性的东西太少,今后应该强化个性,每个人的东西有每个人的面貌,但设计的每一本书应该有不同个性。我们每做一个设计都是一次试验,会有各种反应,你可以听听,但自己心中一定要有数,不要怕别人说什么。你的合理性并不是随便想出来的。
我喜欢去东大桥图书进出口公司买画册,到潘家园买二手书,买国外的书。我看国外的设计,比较喜欢研究它为什么要这么做,与整体艺术思潮、大环境有什么关系,然后结合自己的感受、经历,结合文本内容,把学习悟到的东西创造出来,这样越做越有意思。社会总是在向前走的,英国工业革命使莫里斯开拓了19世纪书籍设计的新时代,德国包豪斯构成主义设计理念可以说影响了20世纪全球的设计。
我国现代书籍设计也是沿着世界发展轨迹朝前走。目前我国许多方面的硬件纷纷到位,1995年开始,北京有了第一家雅迪尔电脑排版公司,此后电脑印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,铅印、胶印这些传统技术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。但我们的设计观念,尤其是书籍的整体设计理念方面与新观念、新理念还有相当距离。如果观念不能更新,设计就跟不上去。
现在纸张的选择、材料的运用、印制的工艺,远比从前要丰富了,但迷乱多彩的物质的大环境,或许也使人抛去了些许原初的本质和激情。纷繁的纸张种类,桌面系统悬幻的窗口,无意间增生了我们的“奢华病”和“电脑病”,一些木头、黄铜做成的书,一些用电脑特技做金属字的电脑味十足的设计,淹没了设计本身。在富足的前提下,无所适从是否会麻木我们的逻辑思维,懒惰我们的创造力,这都是我们应清醒地去认识的。我们要选择利用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,使富裕的供给不被浪费,大材不被小用,创造出应有的时代产物。
网络时代无疑给人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,但同时在书籍方面也提出了一些问题。网络时代到来,文字的阅读功能在网络上已经可以达成,所以纸质书的出版受到很大的影响,一些像资料一样的书籍就没了生存的空间,找资料上网去查即可。注重形式的书是网络时代的产物。书的内容要精、形式要精,要成为艺术品值得收藏。出那么多粗制滥造、马上就成为废品的书没有任何意义。出版社必须要出版一些有个性、有品质、能收藏的书,否则就没有存在的价值,而书的装帧恰恰是网络阅读物不可替代的一个部分。
“张扬书籍的中国精神”,同样是摆在设计师面前极为重要的永久课题,需要我们认真地一点一滴地做起。现在老祖宗的东西已丢了不少。反过来,国外很多顶级设计师汲取了中国的营养,经常能见到中国传统设计要素的痕迹。他们都非常注意怎么去深入生活,怎么去挖掘传统。很多时候,个人的才华比不上自然,比不上传统,比不上生活本身。每个人仅仅是生活在历史长河中的一小段,我们只有把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借鉴过来才行,借用他力,才更有可能做出好的设计。
传统文化中有太多东西是需要继承的。比如图案的整理工作就非常重要,我们应该去研究和整理几千年来随着社会变化所延续下来的图案。通过现代人的整理,传统的图案一定会有现代的味道,这本身就是将传统文化往现代化推进。可是现在很多学校都没有这样的意识,都是随手拿来就用,没有研究它产生的背景,没有关注意义的延续性,更多是在复制照搬,出现很多突兀的与之前没有任何关系的符号。对照传统文化所拥有的东西,我们会发现有很多“断层”,这反映的是文化的贫弱。不过我认为这只是暂时的,因为还是有很多默默认真做事的人。期待着更多同仁关注、整理、研究装帧史,在与西方、日本的比较研究过程中,总结出我们的审美特质,延续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,发扬书籍设计的中国精神。
(本文节选自《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》)
“家具定制网”的新闻页面文章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、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。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 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,客服邮箱:html5sh@163.com,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 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